空虛感是什麼?
空虛感,我覺得像是靈魂漏了氣 ; 空虛感,不是單純的「無聊」或「寂寞」,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狀態:你明明生活一切正常,卻總覺得內心有個洞,做什麼都填不滿。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 曾指出:「人類最深層的痛苦,不是痛苦本身,而是痛苦缺乏意義。」空虛正是如此,它不是缺少事情做,而是缺少做事的意義感。
我第一次深刻體驗這種感覺,是在事業快速成長的一年後。那段時間,表面上我一切順利:業績、合作、曝光都在高點,但每天早上起床,卻常有一種說不出的「空洞」感。我開始懷疑:「這些努力,究竟是為了什麼?」現在回顧,才明白這就是空虛的本質,當外在成就無法對應內在渴望時,心就會變得空。
為什麼我們會出現空虛感?
1.失去重要連結:人際與自我之間的「斷線」
現在的人,人際疏離習慣了,始終忘記,人類是社會性動物,關係是我們心理的養分。當重要的連結斷裂,例如親密關係結束、朋友疏遠、家庭支持消失,我們不只是「孤單」,而是價值感與存在感的依託也一起崩解。根據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,社會連結品質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正相關,缺乏高品質連結的人,空虛與抑鬱的風險會增加超過 2 倍。所以,請勿漠視與人失去連結這件事。
2. 尋找意義受挫:價值感的支撐點崩塌
當你追求的事物與內在價值不一致,或努力許久卻看不見回報,空虛就會湧現。這種落差會讓人質疑自我價值,甚至懷疑整個人生方向。我在創業初期曾有過類似經驗:產品上市後反應平平,那一刻我突然開始懷疑,我想創造的價值是不是沒有意義的?事後回想,那其實是內在價值未被看見所引發的自我懷疑,而非事業本身失敗。當然創業本身變因本來就是複雜的,要創造價值與人溝通,本就是一段漫長的路。
3. 社群比較陷阱:活在他人的人生裡
社群媒體讓我們無時無刻暴露在別人的「高光時刻」中。研究指出,被動使用社群媒體與主觀孤立感呈正相關。熱群媒體經常出現一些比較,不只影響自我價值,還會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陌生,因為我們不再問「我想要什麼」,反而是在找尋「我有沒有和別人一樣好」的答案。這些其實都是社群陷阱。能夠察覺,就能產生對心理健康有益的新思維。
空虛感出現時的特徵
1. 心理變化:失去動力與方向感
我們應該不難察覺心理變化。當你開始對原本熱愛的事情提不起勁,生活變得像在自動駕駛。心理學家稱之為「存在性倦怠」,是一種與抑鬱不同、卻同樣消耗心力的狀態。許多人發現自己正努力探索人生目標、真實性和成就感,最終不自知陷入難以克服的存在倦怠狀態。已對事的角度,我會建議時時察覺心理變化,該暫停時就暫停,以免落入失去動力與方向感之時。
2. 人際互動:表面熱絡,內心孤獨
過去我們受教育,養成許多人際素養,但現在的時空環境也逐漸在改變,人際互動也起了些變化,因人際互動造成內心空虛的情況日益增多。空虛的人常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,甚至可能仍然保持有很多社交活動,但卻經常覺得沒有人真正理解你。這種「社交孤獨」比沒有朋友更寂寞。你是否曾有這種感覺?
3. 對世界失去好奇
曾幾何時,新事物不再引起我的好奇?我不知道,是不是每個人,都有像我一樣的心理路程?突然發覺一切看起來都「沒什麼特別」,新電影不好看、新餐廳沒感覺、新人際也提不起興趣。好奇心消退,這些都是空虛感最明顯的訊號之一。
如何填補內心的空虛感?
1. 寫日記:與內在重新對話
與內在對話,每天以日記書寫真的是個妙用好招。表達性書寫不只是抒情,是在用結構化地拆解情緒:事件 → 情緒 → 想法 → 身體感 → 下一步。我自己在一次工作受挫後,就用這種方法把情緒寫出來:
- 事件:合作案被取消。
- 情緒:失落、焦慮、對未來感到不安。
- 想法:我是不是不適合這個職務?
- 身體感:胃有點緊繃,肩膀發硬。
- 下一步:聯絡三個潛在夥伴,探討出原因,重新尋找新機會。
寫完後情緒一度升高,但大約 15 分鐘後,我的腦袋變得清晰,甚至開始構思下一步策略。研究指出,表達性書寫對身心健康具有正向效果(Baikie & Wilhelm, 2005)。例如在 PubMed Central 的論文中,即以「Emotional and physical health benefits of expressive writing」為文題,指出多次書寫情緒性、壓力性議題,對心理與生理皆有改善。
【延伸閱讀】:如何更了解自己?解讀內心需求的三重心理密碼
2. 正念冥想:培養自我覺察
每天 10 分鐘的呼吸練習,看似微不足道,卻能強化注意力、情緒調節與自我觀點轉變。當你意識到「我正在焦慮」,不要想作「我就是焦慮」,也就多一層選擇空間。研究顯示,正念訓練能顯著提升自我覺察與心理韌性。
【延伸閱讀】:【正念是什麼?】完整指南|差別、好處與5步驟正念練習法
3. 建立人際連結:心理的「維他命」
人際連結是心理健康中最被低估的元素。設定兩位「關心窗口」,加入低門檻社群,在壓力高峰時用「聲音對話」不要僅於文字訊息,就能顯著降低孤立感與焦慮。從身邊最容易改善的方法著手,就能幫助自己。
【延伸閱讀】:自我認知:內外在覺察×關係溝通×職涯成長指南
4. 重建價值感:從「證據」找回自信
社群時代,自我價值很容易來自於按讚數和標籤,那只會顯得更為空虛。其實自我價值應該要是來自可驗證的行動證據才可以。例如:
- 這個月我完成了三篇深度內容。
- 客戶採納了我的提案並提高合作預算。
- 我的健康指標比上月改善了 30%。
這樣才能讓價值感有「抓地力」,空虛感也才會逐漸退散。
【延伸閱讀】:【自我懷疑】停不下來?3種方式幫你改善冒牌感
5. 建立支持系統:一起走比較不孤單
我現在每個月會和一位好友進行「雙向回顧」,我們會互相讀對方的一篇文章與一個難題,只針對行為給建議、不貼標籤。這個儀式讓我在遇到挫折時不再陷入自我攻擊,反而轉化成成長的燃料。別害怕找人支持,是我最衷心的建議。
結語:空虛不是敵人,要把它當成訊號
長久單身的我,對於空虛感有特別深的感想,空虛感並不一定是壞事。它像是一個心理警報器,提醒我們:「是時候回頭看看,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。」「我的心中缺乏什麼?釐清該面對什麼?才能把空虛感的存在消除?」當我們願意傾聽這個訊號,並用行動去回應,空虛感就會變成一條通往更深層自我認識與人生意義的道路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