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正念是什麼?】完整指南|差別、好處與5步驟正念練習法

前言

「正念」的深層力量,可以找回內在的平靜,比較像是活在當下,並非「正向思考」。如果你最近滑社群,可能會看到朋友分享:「每天練習正念,人生開始變輕鬆了!」或者有人跟你說:「試試正念呼吸,你的焦慮會減半。」你心裡可能浮現兩個問號?

正念是什麼?這東西跟打坐或靜坐有差嗎?放心,這篇會用不艱澀、不假掰、會用很生活化的方式,帶你一次看懂正念的定義、由來、和跟其他類似觀念的差別。重要的是,你會學到最簡單上手的正念練習方法,不論你是壓力山大、失眠、專注力不足,或只是想提升生活質感,都可以試試看。

 

正念是什麼?一場關於「覺察」的內在革命

許多人初次聽聞「正念」,容易從字面上解讀為「正確的念頭」或「正向的思考」,這實在是個美麗的誤解。正念的核心,並非強迫自己樂觀,是要讓自己「有意識地、不加評判地,將注意力安放在當下」 (on purpose, in the present moment, and non-judgmentally)。

這個經典定義由當代正念之父,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榮譽博士喬·卡巴金 (Jon Kabat-Zinn) 所提出。他將源自東方佛教禪修的智慧,世俗化,發展出風靡全球的「正念減壓」 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, MBSR) 課程,將正念帶入現代醫療與心理學領域。

正念(Mindfulness),就是專注於當下的經驗與感受,以「不批判、不急著改變」的態度去覺察它。它並不是要你強迫自己想好事,也不是要讓腦袋空白,是在訓練自己看清此刻的狀態,無論那是舒服、焦慮、還是平淡,都先承認它的存在。

 

生活化例子:

  • 吃早餐時,不邊滑手機邊扒飯,要專注去感受吐司的香氣、咖啡的溫度、牙齒咬下去的脆感。
  • 走路時,不要腦袋還在想昨天老闆的話,要專注於腳掌接觸地面的觸感、風吹在臉上的涼意。

正念的由來與發展

  • 宗教根源:

正念的概念源於佛教禪修(巴利語 Sati),強調「覺察」與「臨在」的力量。「正念」或「念」源於巴利語 sati(梵語 smṛti),正念是一種認知技能,通常透過練習來培養,即對當下自己的思想內容和身體感覺保持後設認知覺知

佛教正念流變研究指出,sati 的意涵除了「記憶」之外,亦包括覺察的能力與實踐狀態。

傳統巴利聖典《念住經》(Satipaṭṭhāna Sutta)則明確指出,正念(sati)是一個修行的法門,用來淨化眾生、超越痛苦、證得涅槃。

 

  • 現代科學化:

20 世紀末,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的喬‧卡巴金(Jon Kabat-Zinn)將正念引入醫療,創立「正念減壓法(MBSR)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, MBSR),它把源自佛教禪修與瑜伽的技巧,轉化為一套 世俗化、科學化的正念訓練方案,方便在醫療體系與一般大眾中推廣。幫助病患減輕焦慮、疼痛與壓力。「研究指出,正念減壓法MBSR 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焦慮和恐慌症狀,並且這種改善效果可持續維持(Kabat-Zinn et al., 1992)[PubMed];另有 R. Goldin 等人(2010)也證實,正念減壓法MBSR 在減輕壓力、焦慮與憂鬱方面具有實證效果,成為心理治療領域中穩健的介入方案。」

 

  • 跨領域應用:

如今,正念被應用於心理治療、教育、運動員心理訓練、甚至大型企業如 Google的員工訓練。Nike的Nike Well Collective 」頌揚運動的樂趣、正念的力量以及關注自我的益處。

自 1970 年代以來,正念療法逐漸被整合至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,被做為干預措施,運用於減輕憂鬱、焦慮、壓力,也被導入學校、監獄、醫院、退伍軍人中心等場域,發展出從健康老化、體重管理、運動表現到產期介入等正念計畫。

時代雜誌(Time)指出,正念減壓法MBSR 於 1979 年誕生後,至 2014 年已有近千名認證師傅在全球教授此課程,企業、軍隊與教育界紛紛採用正念來提升生產力與抗壓能力。

 

小提醒:正念不是「放空」,是「帶著意識去體驗當下」。

 

正念VS正向思考,有什麼差別?

很多人會混淆正念與正向思考,但它們在核心理念上有明顯差別。

正向思考 正念
核心目的 將注意力導向積極面 覺察當下的真實狀態
處理情緒 透過積極語言替代消極念頭 接納情緒,觀察而不批判
風險 可能壓抑負面感受 不壓抑、不沉溺
適用情境 需要激勵、鼓舞士氣時 面對壓力、焦慮、情緒波動時

 

從生活中舉例

  • 正向思考:今天塞車,但我告訴自己「沒關係,我可以聽Podcast當學習時間」「剛好,好好聽聽喜歡的音樂難得悠閒」
  • 正念:今天塞車,我感覺有點焦躁,注意到心跳加快,先觀察這個感覺,不要急著壓下它。跟自己說:是的,我正在焦慮!

 

正念跟冥想有什麼差別?

冥想 是一種方法,正念 是一種狀態與態度。

  • 冥想(Meditation):透過專注呼吸、咒語或觀想來安定心神的練習。
  • 正念(Mindfulness):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當下覺察,包括走路、吃飯、洗碗、泡茶。

總結:冥想可以練習正念,但正念不只存在於冥想。

 

練習正念的 5 大好處

過去數十年,全球頂尖的研究機構對正念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,其成果令人振奮。練習正念不僅僅是一種心靈雞湯,它能實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與功能,為身心帶來長遠的益處。

  • 減壓降焦慮

研究證實,正念減壓法(MBSR)能顯著降低焦慮症狀(Kabat-Zinn, 1990)。(JAMA Internal Medicine) 的統合分析研究指出,正念冥想在緩解焦慮、憂鬱與疼痛症狀方面,可以有小到中等改善。

  • 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

長期練習正念的人,專注時間更長,分心次數更少。研究發現,長期的正念練習能更有效地過濾干擾,將注意力維持在當前的任務上,從而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。同時,這也有助於改善工作記憶 (Working Memory),並改善睡眠品質。

睡前做正念呼吸,有助減少腦中雜念,幫助入睡。練習者能學會帶著念頭入睡,不要產生對抗念頭,比較更容易進入放鬆狀態,改善入睡困難,並提升深度睡眠的時間。

  • 增強情緒管理調節能力

正念讓我們成為情緒的主人,你會更快察覺情緒,會減少許多衝動反應。

  • 人際關係更和諧

當我們學會不帶評判地對待自己時,也自然能將這份寬容與接納延伸至他人。正念讓你更專注傾聽,減少誤解與爭吵,你會成為和平使者!

 

如何正確練習正念(5 步驟):一個簡單的「正念呼吸」入門指南

正念的練習無須複雜的道具或特定的環境,你所需要的,只是幾分鐘的時間與一顆願意嘗試的心。以下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開始的「正念呼吸」練習步驟:

  • 安靜坐下(安靜的環境)

選擇一個不會被打擾的地方,舒適地坐著,可以在椅子上或地板的坐墊上。如果坐在椅子上,請讓雙腳平穩地踩在地面。保持背部自然挺直,但不要過於僵硬,讓脊椎、頸部和頭部呈一條直線。雙手可以輕輕放在大腿上。你可以選擇閉上眼睛,或將視線柔和地落在前方的一個點上。

  • 專注呼吸(感受空氣進出鼻腔)

開始有意識地去感受你的呼吸。不需要刻意去控制或改變它,只是單純地觀察。去感覺空氣吸入時,流經鼻腔的微涼感;吐氣時,經過鼻腔或嘴唇的溫熱感。

  • 溫柔的對應分心(分心時,溫柔地帶回)

在練習的過程中,你的心不可避免地會飄走,可能是一個待辦事項、一段對話、一陣搔癢。這是完全正常的!這不是失敗,本就是練習的一部分。當你覺察到自己分心時,請在心中溫柔地標記它(例如:「喔,這是一個念頭」),然後,不加責備地,輕輕地、溫柔地,將你的注意力重新帶回到呼吸上。

  • 感官掃描(觀察身體各部位感覺)

      將你的覺察範圍擴大到整個身體。感受每一次吸氣時,胸腔和腹部的微微擴張;每一次吐氣時,它們的自然收縮。就像海浪一樣,一波接著一波。你可以將一隻手輕放在腹部,來更清晰地感受這份起伏。

  • 結束前感謝自己(為自己的專注付出給予肯定)

對於初學者,可以從每天5分鐘開始。練習的品質遠比長度重要。與其久久才做一次30分鐘,不如每天堅持5到10分鐘。當你逐漸熟練後,再慢慢延長練習的時間。這個過程就像在健身房鍛鍊肌肉一樣,每一次你將飄走的注意力拉回來,都像完成了一次「心智的舉重」,你的「覺察力肌肉」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增強了。所以,要感謝自己,自己很棒!

 

哪些人適合使用正念?

正念的適用性極其廣泛,可以說,任何希望提升生活品質、增進身心健康的人,都能從中受益。以下幾個族群尤其能感受到正念帶來的深刻幫助:

  • 高壓工作者(自覺工作壓力大者皆算是)
  • 容易焦慮的人(不明原因也算)
  • 失眠族(睡眠不足貨品質低落者皆算)
  • 想提升生活品質的人(缺乏自我滿足者)

 

結語

正念不是一種潮流,每個人一輩子都能用的生活技能。透過有意識地呼吸,讓我們看清情緒、減少反應衝動,可以更細膩地感受生活。下次當你想問「正念是什麼?」時,不妨先做一次深呼吸,答案可能就在當下的感覺裡。將「覺察」的種子,灑在生活的每一刻,去感受這個唯一真實存在的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