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如何消除不安全感】5種指南實踐幫助你重建內在穩定感

前言:不安全感,其實是一種「求救訊號」

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並不是要為自己再製造更多憂慮。你是不是有時會被某些事觸發想說:「我是不是不夠好?」「他是不是不愛我了?」「別人一定比我優秀。」等無來由的疑問?

如果你的人生中經常冒出這些念頭,那麼你不是孤單的。根據美國心理學會(APA)針對勞工調查,以及年輕世代壓力報告,有超過半數的人都因不同情境下的壓力而出現「不安全感」(insecurity)的困擾,不論是親密關係、職場競爭,甚至只是社群媒體上的一張照片,都可能瞬間觸發內心的焦慮和比較心。

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人。過去,我總是小心翼翼地維持「好人設」,害怕得罪別人、害怕被討厭,甚至害怕表達真實的自己。後來我才明白,不安全感並不是「我不夠好」的證明,它只是一種可以被理解、被治癒、被轉化的心理訊號。這篇文章,我想用最誠實的方式,跟大家一起討論並拆解「不安全感」的本質、來源與對策,並分享我的轉變過程,希望對於想重新找回穩定、自信與平靜的人有些幫助。

安全感是什麼?

心理學上所說的「安全感」(sense of security),指的是一種內在對自我價值、外在世界與人際關係的穩定信任感。簡單來說,就是你相信自己「足夠好」,世界「不會隨時崩塌」,他人「值得信任」。

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.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在著名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(Hierarchy of Needs)中指出,安全感是僅次於生理需求的第二層基本需求,是人類發展自尊、愛與歸屬、實現自我的基礎(如下表)。在個人能夠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之前,必須先滿足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(食物和衣服)。

換句話說,如果一個人連「自己是安全的」這件事都不確定,就很難活得自在、勇敢、快樂。

安全感可以從小教育,童年經驗的重要性

安全感的根源:從童年開始的一場「信任實驗」。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指出,早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會深刻影響我們一生的安全感。簡單說,如果童年時期的需求有被穩定回應,我們會形成「安全型依附」,成年後更能信任他人、信任世界;但若經歷忽視、批評或不穩定的愛,便可能形成「焦慮型」或「逃避型」依附,導致成年後容易產生不安全感。

我回想,個人類似的經驗。我的成長環境,家人習慣用「比較」來表達愛:「你看某某的成績多好」、「人家怎麼都不會像你這樣」。久而久之,我內心深處就植入了一種信念:「我得一直表現得更好,別人才會愛我。」直到成年後進入職場,我才發現這種信念會無形中吞噬我:我會對成功感到不安,對別人的沉默感到恐慌,這些也算是童年的陰影在作祟。

為什麼安全感對親密關係這麼重要?

親密關係是一面鏡子,最容易照出我們內在最深的傷口。安全感充足的人,敢於做自己,也能勇敢說出需求;而安全感匱乏的人,往往會變得過度敏感、過度依賴,甚至過度控制。後來我才明白:真正的親密關係不是「維持平靜」,而是在真實裡彼此看見。當你開始看見自己不安全感的來源,你會發現那些爭吵與不安,其實都只是「渴望被愛」的不同表達。以下二個觀念與表現可以檢視自己的安全感:

1.更自在地展現自己

當我們擁有安全感,就不會為了討好對方而壓抑自我。你敢於表達需求、不怕衝突,也不會因為害怕被拋下而變得「卑微」。

我曾經在一段感情中,為了雙方和諧共處減少衝突,刻意隱藏自己的夢想與意見。後來我才明白,真正的親密來自於「真實」,與相處之道無關。

2.更健康地處理衝突

有安全感的人,知道衝突不是「愛的終點」,要當作是關係成長的機會。相反地,不安全的人會將爭吵視為「分手警訊」、「被拋棄的前兆」,因此要嘛選擇逃避,要嘛情緒失控。這時,理性想想:我是否存在著「不安全感」?要健康理性的正視「不安全感才是關係衝突的根源,並非問題本身」。擺脫當下不安全感時,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。

【延伸閱讀】自我認知:內外在覺察×關係溝通×職涯成長指南

 

不安全感出現時會有哪些特徵?不安全感的六種面具

不安全感不會用「我不安全」「我在害怕」的四個字出現,它常常披著以下六種面具出現:

1. 容易焦慮

焦慮爆棚,經常胡思亂想:「他為什麼還沒回我訊息?」「老闆是不是討厭我?」這些都可能是內在缺乏安全感的表現。

2. 過度依賴

害怕一個人,一副沒有對方世界就毀滅了。總是黏著伴侶或朋友,希望對方的存在來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
3. 逃避衝突

為了維持關係表面平靜,為了不吵架,壓抑自己。你選擇壓抑情緒、逃避問題,但矛盾卻在心裡越積越多。

4. 控制慾強

有些人會用「控制」來換取安全感,例如要求對方報備行程、限制交友,透過控制換安全感。這其實是深層不安全感的防衛機制。只會讓關係雪上加霜。

5. 自我貶低

「我根本配不上他」、「我什麼都不行」。習慣貶低自己,忽視要相信別人是真心愛你或肯定你。

6. 無法承受拒絕

一點點否定都能讓你崩潰。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拒絕,也會感到劇烈的羞恥與自我否定,導致無法承受的情緒,是非常大的誤區。

讓人沒有安全感的常見原因有哪些?常見4種根源:

1. 童年陰影或創傷

童年陰影或創傷常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忽視、暴力或情感冷漠等,都可能讓一個人,一生都在「補償」那份被剝奪的安全感,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。

台灣兒福聯盟就成立了「創傷知情照護」資源中心,針對童年創傷做了研究分析,就是希望整合各系統與服務,以正面和整合的態度去理解創傷在生活中的角色與所帶來的衝擊,希望去理解創傷經驗對身、心理產生的影響,並提供協助,接住每個受創的孩子。

2. 被背叛經驗

曾經被信任的人傷害後,容易造成對「他人可被信任」的信念崩塌。背叛會摧毀我們對「他人可被信任」的信念,使人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與防禦心理。

研究指出:經歷背叛事件可能造成某些個體相當嚴重的心理創傷。被背叛經驗所產生的影響包括:使親密/親近/信任程度的關係改變、引發負向情緒、憤怒/報復反應,以及PTSD症狀(創傷症候群)。所以,被背叛經驗造成的沒有安全感,不容忽視。

3. 過度比較的社會環境

社群媒體時代不斷放大別人的「精彩、亮點、優秀」的時刻,經常與人生或事業上的非凡表現相關聯。 讓我們不自覺地陷入比較陷阱,感覺自己永遠不夠好。

4. 自我價值感低落

如果安全感是一座房子,「自我價值感」就是那塊最底層的地基。但一旦地基鬆動,哪怕只是別人一句無心的話,都可能讓我們的內心整棟崩塌。當自我價值感過度依賴外在評價時,任何一點批評或冷落都足以摧毀自信。不安全感其實不是源自外在環境,需要的是內心深處穩定的自我價值支撐

【延伸閱讀】:【自我懷疑】停不下來?3種方式幫你改善冒牌感

如何消除不安全感?5 種方法一次看

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,其實往往是自己不自覺親手建立的。以下五種方法,是我親身實踐後覺得消除安全感最有效的策略:

1. 學習自我觀察:找到「不安」的觸發點

試著記錄「我感到不安的情境」,並追溯其源頭。寫下讓你不安的情境,像是被已讀不回、被批評、被忽略,你會發現不安全感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,它是有跡可循的心理模式。

2. 建立自我價值的「內部標準」,價值不要依附他人

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提到,當自我價值依附在「外在條件化肯定」時(如:外貌、妝容、物質等),人往往會偏離內在需要;透過無條件正向關懷與內在評量,便得以接納自身經驗、實現潛能」。

生活中要練習列出自己的優點、成就與價值,建立「內部標準」,就不容易被外界動搖。像是每天會做一個小練習:寫下三件讓自己驕傲的事,無論大小。這個習慣讓我逐漸相信:「我的價值,不需要別人來背書。」

3. 練習脆弱與信任

安全感不是靠「防禦」得來的,是要透過「脆弱」培養練習的。安全感不是建築在「假裝堅強」上,反而是要勇敢表達脆弱。試著對信任的人說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,人際互動的本質是「鏡像反射」:你給出多少信任,別人就回應多少溫度。打開心房不是軟弱,是一種主動創造連結的智慧。

我曾經為了準備一個重要的提案,感到極度焦慮和壓力,但我一直假裝自己一切都很好。直到我主動打電話給一位信任的好友(他個性向來冷淡),坦誠地表達自己現在的焦慮、害怕失敗,以及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下去的脆弱。好友一改冷漠,不僅給予我情緒上的支持和鼓勵,更具體地提出建議,讓我的焦慮頓時消失。至今他依然冷漠,但我們的關係變的更加緊密了。

 

4. 改變內在對話

讓語言成為療癒工具吧!把「我不夠好」換成「我正在變得更好」;把「他一定不愛我」換成「他的行為不代表我的價值」。語言會形塑思維,而思維決定情緒。我曾經習慣對自己說:「我做不到」,後來我學會換句話說:「我還在努力」。這種語言的微調,它慢慢改變我的信念,當信念改變後,情緒也會跟著穩定許多。

【延伸閱讀】:探索何謂身心靈/深入了解身心靈定義、影響與自我照護

5. 養成穩定生活習慣

培養穩定的生活節奏:讓身體幫你「穩住心」。像是規律運動、睡眠、社交與冥想,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,都能提升心理韌性,讓大腦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不會過度反應。

我的經驗是:當我每天早上固定散步或伸展 30 分鐘,整天的焦慮感就會大幅下降。確實比較能應對一天中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情緒。因為身體的穩定,會反饋到心理的穩定。

結語:當你擁有安全感,世界也會變得安全

把安全感當作禮物送給自己。消除不安全感並不是一夜之間的魔法,不是要對抗不安全感,把消除不安全感看成是一場「修復」、一段需要「看見、理解和改變」的自我修復旅程。當你開始觀察內心、建立自我價值、學會信任與脆弱,你會發現:那些曾經讓你焦慮、猜忌、恐懼的事情,依然會發生,但它們再也無法輕易動搖你。

我如今仍會偶爾感到不安,但與過去不同的是,我懂得如何與它共處。我知道那不是我的敵人,這種不安全感提醒我:「你正在往更堅定的自己前進。」人生的安全感,從來不是別人給的,是你給自己的禮物。當你擁有它,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溫柔而廣闊。

【延伸閱讀】:壓力太大怎麼辦?用四維觀點教你如何釋放壓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