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索何謂身心靈/深入了解身心靈定義、影響與自我照護

前言:身心靈的和諧交響樂

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有時候明明身體沒問題,心卻很累?為什麼心情低落時,連帶身體也會不舒服?這不是巧合,而是因為我們是由「身、心、靈」三個維度所組成的生命體。當這三個維度平衡協調時,我們才能體驗真正的健康與幸福。

現代生活中,我們常專注於身體健康,卻忽略了心理和靈性的重要性。本文將深入探討身心靈平衡的概念,如何實現這種平衡,以及它如何為個人和社會帶來正向力量。

 

何謂身心靈:三維度的生命觀

「身心靈」由三個關鍵元素組成:身體(身)、心理(心)、靈性(靈)。這三個維度互相影響,缺一不可。

 

何謂身心靈的「身」之身體之維:行動的載體

身體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第一前線。當我們飲食均衡、充分休息、適度運動時,身體就像一台穩定運作的機器。然而,現代人日常生活作息混亂,資訊過載,不自覺讓身體超載。

美國梅約診所的研究指出,若一天的大部份時間都坐著,平均約8小時,死亡風險會升高[2]。「每天坐超過 6 至 8 小時,心血管事件風險會增加 125% 到 150%」這些數據警示我們不能忽視身體的需求。

 

何謂身心靈的「心」之心理之維:情緒的世界

心理是情緒、思想與壓力的集合體。當你心煩時,身體會頭痛;當你焦慮時,胃也跟著打結。國人常見精神疾患以焦慮和憂鬱為主,以30至45歲族群最普遍,約每4人就有1人有相關困擾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經宣示「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權」,強調沒有心理健康,就沒有真正的健康。

 

米切爾·B·利斯特(Mitchell B. Liester)醫學博士文中:「創傷如何透過多重機制儲存在身體之中,超越意識。創傷記憶儲存在我們的細胞中,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行為。創傷不只是心理層面,也深植於身體記憶中。」因此,聆聽心的聲音,學會與情緒相處,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。

 

何謂身心靈的「靈」之靈性之維:內在的力量

靈性並非專指宗教,而是我們對生命的敬畏與內在的力量。小孩常問:「為什麼我要來這世界?」這就是靈性最原始的表現。

當我們連結大自然、冥想、畫畫、祈禱時,其實都是在喚醒我們的靈性。近年來,西方越來越多人開始冥想、練習正念;台灣的「靜心村」、「靜坐學會」也逐漸興起,顯示人們對靈性探索的渴望。

 

身心靈與大腦的奧秘連結

大腦是我們身體的控制中心,負責調控各種生理、心理及情感活動。大腦不同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,像是額葉主要控制思考、計畫和判斷,而邊緣系統則掌管情緒和記憶。在神經科學領域,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大腦神經元的活動來理解如何進行學習、記憶,以及如何應對外界刺激。

想像一下,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座「指揮中心」,每天指揮全身的行動。這個指揮中心中,前額葉負責理性思考與自我控制;邊緣系統處理情緒反應;而杏仁核則掌握著恐懼與安全感的判斷。以下整理二個簡單理解的身心靈機制的核心要點,讓我們簡單了解大腦與身心靈之間的關聯。

 

要點1:大腦與身心互動的核心機制

    1. 前額葉(Prefrontal Cortex):靈魂的決策桌,負責自我觀察、願景、道德判斷
  • 杏仁核(Amygdala):情緒警報器,掌管情緒反應與恐懼警報
  • 海馬迴(海馬體)(Hippocampus):記憶圖書館,處理情緒記憶
  • 多巴胺系統(Dopamine Pathways):大腦的獎勵與動力引擎

 

要點2:身心靈的互動模式

1.當你運動(身)→ 多巴胺分泌 → 心情變好(心)→ 有動力思考人生目標(靈)

2.當你冥想或靜心(靈)→ 前額葉活躍 → 減少杏仁核過度反應 → 情緒穩定(心)→ 自律行為更容易(身)

3.當你壓力過大(心)→ 杏仁核過度活躍 → 前額葉難以集中 → 身體出現失眠、胃痛等反應(身)

 

根據《美國心理學會》2021年的調查,超過67%的美國成年人在壓力大時,出現睡眠困擾與身體症狀。另外,根據《遠見》雜誌調查,近九成台灣成人在過去一週內曾感受到負面情緒,焦慮為 63.8%,壓力為 57.3%,鬱悶為 55.0%。這顯示每週至少一次感受到「心累」的狀態其實相當普遍。

 

實現身心靈平衡的實用方法

要達到身心靈的平衡,並非遙不可及。以下是幾個簡單實用的方法:

 

1.每日實踐

*每天5~10分鐘靜心或冥想,加深呼吸

*每週至少1~2次到戶外與大自然接觸

*與信任的人(家人朋友)分享內心感受,互動聆聽

*培養一項以上能打動你內心並真心喜歡的興趣(例如繪畫、寫作)

*不要盲從別人,靜下心傾聽自己的聲音,正視直覺

 

2.理解「心理與生理的雙向關係」

你可能聽過「腸腦軸」這個名詞,它指的是腸胃與大腦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繫。當你壓力大時,是不是就容易拉肚子或便祕?這不是錯覺!最新研究指出 : 情緒不只由腦決定,腸道菌裡的微生物也會指揮你的喜怒哀樂!

因此,當我們照顧好飲食與腸道健康,其實也是在照顧心理健康。反之,持續的情緒困擾也會讓腸道功能失調。這種雙向互動,正是身心靈不可分割的證明。

 

身心靈平衡的正向力量 :

1.對個人的好處:身體輕盈,心情放晴

當我們達到身心靈平衡時,不僅能改善身體健康,也能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。美國心理學家馬丁·塞利格曼在其正向心理學研究中指出,具備「意義感」的人,較能長期維持心理健康。並根據研究指出樂觀與平均壽命延長有關,樂觀可能是延長老年人壽命的重要社會心理資源。

有時候,只需要一點點調整,就能讓身心重新協調。例如,每天晨間走路10分鐘、寫感恩日記,就能改善睡眠與情緒。

2.對社會的影響:企業更有生產力,社會更有同理心

從社會層面來看,一群內在有穩定信念的人,更容易展現包容、同理與合作精神。根據哈佛分析也指出,宗教/靈性社群能提供強大的社會支持與助人行動結構,進而鞏固社區連結。此外,Ryff 等學者提醒我們,靈性與深層存在價值的追求能提升個人心理福祉與社會責任感,這些心理特質通常與更積極參與社會的態度相呼應。

當社會多數人能夠與自我和解、與他人連結,將有助於減少對立與焦慮,創造和平共好的人際關係。例如Google 曾由工程師 Chade‑Meng Tan 於 2007 年創立了名為 「Search Inside Yourself」 的正念訓練課程,透過正念教育(mindfulness training),幫助員工學習情緒管理與專注力,進而提升創造力與工作效能。

 

台灣的某些學校也開始設置「情緒教室」,幫助孩子從小學習自我照顧與同理。社會同理心有什麼影響呢?

  1. 穩定的情緒是同理心的基礎(心):當情緒穩定、內心平靜時,我們有更多心理餘裕去關注他人的處境和感受。
  2. 健康的身體是精力的來源(身):身體健康、精力充沛時,才有足夠能量去關心周遭人事物。
  3. 健全的靈性是連結感的催化劑(靈):當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感,會更容易超越個人利益,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份子。

 

身心靈的拼圖智慧:

維持身心靈健康,是需要攜手同行。現在,請先花三分鐘問問自己,我的「身」、「心」、「靈」是否還手牽著手?

「身心靈」是你的三隻寵物的名稱。今天選一件事,去餵飽你的其中一個「寵物」,無論是運動、傾訴還是看夕陽!

身體不是無限續航的機器。現在就站起來伸個懶腰,喝口水,給你的身體一個「加油休息站」!

「潛意識的傷口,會在身體開花」。榮格心理學家提到:「無意識的補償機制像身體的自癒反應(如發燒或傷口腫脹)一樣,是心靈對創傷的象徵性回應。」

靈性就像是一顆「意義種子」,持續澆灌種子就會發芽。今晚抬頭看看星星,問自己一個關於生命的問題,不用馬上得到答案,然後入睡。今晚花五分鐘,寫下你今天最真實的感受,別急著解決,先溫柔地陪伴它。

 

結語:回歸簡單,找回平衡

身心靈的平衡,或許不容易保持在完美的狀態,但卻是一種最自然、最貼近我們本質的生活方式。正如一位5歲小朋友所說:「健康就是可以一直玩一直開心!」這樣簡單而純粹的定義,或許正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境界。

活得像原始人,不是讓我們回到洞穴,而是讓我們回歸「簡單」。不要被多餘的情緒或昨日綁住,也不要複製別人的人生,不妨重新定義「我」。

身心靈的健康,不是神秘或飄渺的概念,而是一種能夠支撐我們走過人生高低起伏的「心靈免疫力」,是地表最強大的正向力量。願我們都能帶著一顆童心,走在回家的路上,找到屬於自己的身心靈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