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自己要什麼?5種方法幫助你校正人生「預設狀態」

前言:迷惘不是失敗,是一種進化的開端

在人生的某些階段,我們會突然被一種奇怪的空虛感擊中:「我到底想要什麼?」(至少,我就曾經這樣迷惘過)。這種感覺不只發生在剛畢業的年輕人身上,中年人、事業有成者、甚至是看似「什麼都有」的人,也可能在深夜裡對著天花板問自己這句話。

有時候總以為是懶惰或不夠努力,才會迷惘。但其實人類大腦是有自動運作的機制。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曾指出,「身份認同危機」(identity crisis)是自我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,每一次的迷惘,都是價值觀正在進化的訊號(Marcia, J. E., 1966,《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-Identity Status》)。

我自己在人生四十歲後就經歷過一次徹底的「方向感坍塌」。那時我已經擁有傲人的職位及收入,但每天醒來就是一種說不出的無力感。直到我開始追問這句話:「如果不為了任何人、任何標準活,我會怎麼選擇我的人生?」那才是我重新定義人生的起點。

為什麼我們會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」?

1. 從小就習慣聽指令,失去了選擇肌肉

在亞洲文化裡,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「聽話」,聽老師的話、聽父母的話、照著社會規範的話。這讓我們學會了「反應」,卻忘了「選擇」。哈佛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「Mindset: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」一書中指出,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外部評價導向(external validation),會導致「選擇疲乏」,甚至無法辨別自己的真實需求。

我曾經的體悟:我曾經連「晚餐想吃什麼」都懶得思考,因為總有人幫我決定。直到有一天我獨自旅行,第一次在日本的小巷裡,為了晚餐猶豫了很久很久,怎們會連一頓晚餐都能讓我如此困擾,我怎麼了嗎?這才驚覺:「原來我早就忘記為自己想要的而選擇。」當時就是呈現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弱智狀態。

2. 嘗試太少,選項自然模糊,人生的地圖是「走出來的」

很多人說「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」,其實根本原因不在「不知道」,實際是「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供判斷」。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搜尋引擎,如果資料庫裡的關鍵字太少,它就無法給出精準的結果。簡單來說,你的人生選項之所以模糊,也許是你沒有輸入足夠的『嘗試樣本』。大腦的決策機制並不是靠「想像」運作的,而是透過「行動 → 感受 → 調整」這個循環來逐步清晰。

舉個例子:你以為自己不適合創業,可能是因為你從未真正試過。光靠腦內推演幾十遍,也比不上你親自參加一次創業比賽、開一個副業小店來得有用。

另外,像是愛情:你不可能在第一次約會就知道誰是靈魂伴侶,但你每認識一個「不對的人」,就會更清楚什麼才是「對的人」。因此,你不需要「決定」未來十年做什麼,但可以清楚的問自己:「我這三個月可以多嘗試一件什麼?」這樣就夠了。

分享一小段我的個人經歷及看法

回頭看,我最迷惘的時候,正是我最不願意嘗試的時候。那時候我總想「再想清楚一點」、「等準備好再開始」,結果是時間一天天過去,答案一點也沒出現。直到我逼自己每個月做一件新鮮事,無論是學拍影片、畫漫畫、學 AI 工具……五年後,我的生活版圖已經完全不同。我原本以為自己喜歡「創業」,後來才發現我真正熱愛的是「創造」,不論是產品、內容還是故事。這是我在嘗試拍攝短影片、做漫畫角色、寫部落格的過程中,才意識到的差別。若我當初只是坐著想「我的熱情是什麼?」大概永遠也不會知道答案。現在我深信一件事:「想要什麼」永遠不會憑空出現,它只能從行動的路徑上被發現。

3. 把「別人的夢想」當成自己的:最深的迷失,往往最像「成功」

有一種迷失,比什麼都更危險:那就是你以為自己正朝著夢想前進,卻不知道那個夢想根本不是自己的。我們從小就在各種「理所當然」的劇本裡長大,考上名校是成功、年薪百萬是成功、結婚生子是成功。這些價值觀就像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高速公路,把我們推著往前跑,直到有一天,你氣喘吁吁地站在終點,卻心想:「這不是我想要的啊。」

有時候,我們並非真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而是一直在追求別人期望我們要的東西。社會心理學者 Erich Fromm 《The Sane Society》一書中稱之為「異化慾望」(alienated desire),即人類會無意識地內化社會標準,並以為那是自己的選擇。

4. 害怕選錯,所以乾脆不選

很多人說「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」,其實是「我害怕選錯」。人生最深的卡關,有路卻不敢走「要不要換工作?」「要不要搬家?」「要不要追這個夢?」我們腦中這些問題,常常不是因為沒有答案,通常是因為害怕選錯。這種恐懼背後,其實是心理學上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「決策癱瘓」(decision paralysis)。行為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在《選擇的悖論》(The Paradox of Choice)一書中提到,當選項變多時,人們的決策焦慮不但不會減少,反而會指數級上升。結果是,我們看起來在「思考選擇」,實際上卻是用拖延來逃避選擇

這種心理機制在現代社會尤其普遍,資訊太多、機會太多、變動太快,於是我們反而選擇什麼都不做,讓命運幫我們「選」,這也衍生出現代社會一些問題。

我的解法是:我開始用「實驗式選擇」來降低風險。給自己一段期限,去試一件新事物,不要求完美,只要觀察感受。選擇就當是測試、市調,不必一次到位,論證後就會有合理的答案出現。

【延伸閱讀】:心靈療癒是自我成長的關鍵:一份給你的完整實用指南

5種方法,幫你找到「自己真正想要的」

1. 嘗試一件完全不熟悉的事

與其坐在沙發上冥想,不如去報名一門你從沒想過的課。我第一次上插畫創作課時,本以為只是娛樂,沒想到開啟了後來 IP 世界觀的創業之路。

2. 每天寫「我不想要什麼」清單

有時候「想要」太模糊,從「排除法」開始會更快。例如:我不想要朝九晚五、不想為別人定義活、不想被年齡綁架……這些否定句,反而更能看見了渴望的輪廓。

3. 和未來的自己對話

想像十年後的你回來對話:「謝謝你當年做了哪個決定?」在這段不得不提到「未來投射」(future self projection)技巧,雖然有點艱深但我還蠻喜歡的。 

Wakslak 等人在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in the Near and Distant Future

研究中指出,人對「遙遠未來的自己」常用更抽象、宏觀的自我表徵方式來思考,這意味著我們想像未來自己時,不會僅停留在表面細節,而是會動用核心價值與身份框架來進行思考。

在近年理論綜述中,記憶與未來思維(包括未來投射)被視為構建個人敘事、自我連續性與身分認同的重要過程。換句話說,未來投射不只是幻想,而是心理結構的一環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:自我認知:內外在覺察×關係溝通×職涯成長指南

 

4. 用「一日實驗」降低決策焦慮

不必一次選一輩子,用一天、三天、一週來試。例如:我用「三天挑戰」嘗試每天寫文章,結果三週後竟然愛上了這個過程,從興趣變成事業。這個做法跟正念是相輔相成的。

5. 找到讓你「忘記時間」的事

在我們的一生中,最接近「真正想要什麼」的時刻,往往不是在思考,也不是在計畫時候,通常是在全神貫注到忘記時間的瞬間。暫時忘記真正想要什麼的念頭,找一件讓自己全神貫注的事情做,就這樣。

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之現代經典名著「心流」(flow)一書中提到心流的狀態:當一個人完全投入在一件事中,時間感會消失、周圍的世界會淡出,取而代之的是深層的專注與滿足能讓你進入心流的活動,通常就是你真正熱愛的方向。

【延伸閱讀】:如何更了解自己?解讀內心需求的三重心理密碼

 

結語:「知道自己要什麼」是一生的功課

人生從來不是一條直線,人生比較像是一場不斷校準的旅程。「知道自己要什麼」並不是一次性的答案,會是一連串「持續靠近真實自我」的練習。

現在的我心裡是清楚的,我們不要在迷霧中找地圖,只要一步一步走著,讓地圖自己出現。每一次的猶豫、探索、錯誤和重來,都不是浪費,相信會走向清晰的必經之路,美好的未來就會出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