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提摘要:
我曾沿著淡水河岸想像人生:第一天,人人讚嘆夕陽;第十天,船員只看得見暗礁。人也一樣,初見好日子時,我們驚呼「天真美」;盯太久,就只會指著別人的 Instagram 說:「濾鏡用太厚。」
內心富足這四個字,本來不難,它像河面上的金光,照誰都亮;是我們自己把它搞成掃碼入場、限時領取、逾期作廢的紅包券。若要回到那道金光,先從丟掉一個包袱開始:比較心。
比較心像河裡的渦流:不挑人,只要你靠近就把你吸下去。你會比較收入、比較顏值、比較孩子的作文分數、比較別人的「今日步數」。比較久了,你就會把幸福攪成一鍋稀飯,撈來撈去,怎麼看都不香。
我的冰箱、算法、和那條總被我踩到尾巴的安全感,我這個人,老實說,很會在凌晨兩點和冰箱談判。「只吃半片起司」這種協議通常在兩分鐘內破局。更糟的是,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像一位喋喋不休的鄰居,永遠在提醒你:「看!別人今天又完成了一切你列在待辦清單裡但還沒開始的事。」這種時候,如果沒有一點內心富足,你就很容易走向「凌晨三點刷短片,凌晨四點檢討人生,清晨五點訂瑜珈課,下午四點準時取消」的沉淪循環。
「內心富足」這四個字,我知道你聽膩了。它聽起來像是養生館牆上的勵志標語,或一位心靈導師的週末營標題;但從我這位電商數位行銷創業家的戰場實況來看,它更像是創業續命包:沒有它,你忙出營收也會窮得慌;把它用對了,再小的勝利都能滾出好的日子。
內心富足的意思是什麼呢?
富足,是一種「存在」並非「擁有」,從概念上說,富足是 being,不是 having。你不需要每天成功,也不用靠別人的掌聲證明今天活得值不值得。你需要的,是能把日常的實務與價值「扣好扣滿」,像是:
- 我為什麼做這件事?
- 我做完之後,世界哪怕一點點不同?
- 倘若沒有掌聲,這件事仍值得嗎?
對熟齡族群來說,「內心富足」的價值比那海底隧道還深遠。那個捷運上優先席會讓座的這個階段,這些人不再追求爆發式成就,偏好渴望穩定與意義。
內心富足的常見特質觀察
人們常誤以為「富足」是一種終點,但其實那是心靈的流動狀態。真正的內心富足的人,不是沒有煩惱,他們是懂得與煩惱共處的人。他們看似平凡,卻活得格外安定;他們不追求滿足每個慾望,他們知道要透過練習與現實談戀愛。透過觀察,發現內心富足的人,有常見的4種特質:

內心富足特質1:擁有足夠感(俗稱滿足感)。不多不少,剛剛好
在物慾過盛的時代,「足夠」成了一種罕見的奢侈。 內心富足的人懂得節制,他們懂得幸福的總量有限,若全用來追逐,就沒時間去體會。
有個設計師朋友,每年都會清空一次衣櫃。 他說:「有些衣服我只穿過一次,但佔了太多空間。清掉後,房間變大,腦袋也跟著變亮。」 不是什麼極簡主義,是印證了心理學上的「認知解放」。
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在《選擇的悖論》一書中指出,過多的選項會導致焦慮與後悔。 內心富足的人恰恰懂得這個道理:他們不需要擁有全世界,只需要能擁抱此刻。
內心富足特質2:能自我對話,能與內在保持誠實的連線
內心富足的人,不怕沉默。 因為他們知道,真正的孤單不是沒有人說話,其實是自己不願傾聽。
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曾強調「自我一致性(Congruence)」,當一個人能真誠面對內心,他就能活得更完整。 富足的人能跟自己對話,也敢承認:「我今天很累」、「我有點嫉妒」、「我不完美,但我努力成長」。 這份誠實,是一種靈魂的透明度。
我曾在公園看到一位大叔,一邊跑步一邊喃喃自語。起初我以為他在唸經,後來聽清楚,他在鼓勵自己:「再撐一下,我能做到」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最溫柔的陪伴,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話。
內心富足特質3:能從困境中創造意義,不浪費任何痛苦
內心貧乏的人在困難時容易想到「為什麼是我?」。若是內心富足的人則會想到「這件事能教我什麼?!」。 這兩句話的差別,往往決定了人生的高度。
心理學家 Viktor Frankl 在《活出意義來》(Man’s Search for Meaning)中說過:「人可以被奪走一切,唯有對生命意義的選擇不會被奪走。」 富足的人擁有這種意義肌肉,他們不否認痛苦,但會讓痛苦變得有價值。
舉個例子,一位離婚的中年婦人曾告訴我:「那段婚姻讓我學會如何愛自己。以前我總想讓別人快樂,結果自己最不快樂。現在我終於懂,幸福不是被給的,是自己練出來的。」內心富足在不管人生順不順遂時,他們都能像有煉金術般的,把創傷熔成洞察,把失敗變成經驗。
內心富足特質4:懂得付出與分享,從給予中感受富足
富足的人有個特質:越分享,越充實。 他們不害怕資源流動,因為相信「善意會循環」。
心理學研究指出,付出會刺激大腦的「獎賞中樞」,產生愉悅的催產素(oxytocin)與多巴胺(dopamine),這正是所謂「助人者的幸福感(Helper’s High)」。 也就是說,當你幫助別人,身體會真的回報你一劑天然快樂荷爾蒙。
我有位鄰居阿北,每天固定幫忙整理社區回收。有次我誇他好勤快,他笑著回我說:「撿的不只是瓶罐,還有自己的心情。」這種幽默,是內心富足的高境界。
富足除了不是佔有,還是可流動的。 富足的人知道:人生越給越多,幸福才會像泉水一樣,不斷湧出。
內心富足 vs. 內心匱乏:環境不同,心的選擇就不同
最值得警覺的是,「內心匱乏」並不總是與貧窮或困境有關。許多人住在豪宅、開著名車,卻依舊焦慮到夜夜失眠;也有些人資源有限,卻活得自在而有意義。這背後的差別,就在於「內心富足」與「內心匱乏」的心理結構截然不同。
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在《選擇的悖論》書中還提到:「匱乏感讓人永遠活在『下一個選項』裡 ; 富足感卻讓人珍惜『當下的選擇』。」
以下列出「內心富足 vs. 內心匱乏」的差異之處:
| 面向 | 內心富足 | 內心匱乏 |
| 感受 | 滿足、穩定、自信 | 焦慮、嫉妒、不安全 |
| 外在表現 | 不追逐表象,享受過程 | 過度比較、強迫表現 |
| 人際關係 | 真誠連結,互相成長 | 渴望認可,討好他人 |
| 對失敗的態度 | 視為成長的機會 | 視為自我價值的否定 |
| 幸福感來源 | 內在價值、自我意義 | 外在評價、他人標準 |
如何培養內心富足:培養內心富足的10招
一、把幸福從「比賽」(匱乏)改回「航海」(富足)
人類的腦袋有個廉價演算法:看見別人贏,就以為自己輸。這演算法很省電,但極不準確。你看見對岸的船滿載葡萄,便忘了自己船艙裡頭還躺著一整船茶葉;你聽說隔壁老張爆紅,便忘了自己默默養成的讀者從沒退訂。我做電商、做內容、做「四維健康」,早就學會把人生從擂台搬回航道:擂台只看輸贏,航道講風向、講耐力、講補給、講回頭看你還在不在同一條河。
操作建議(簡易航海圖):
- 每週只比一件事:本週比「輸入量」,下週比「輸出節奏」,再下週比「睡眠規律」。一次只比一隻手指,不比整條手臂。
- 把「指標」寫在會笑的地方:我把「今日拍兩段 30 秒康普茶短片」貼在茶罐上;你愛咖啡就貼在濾杯旁。指標看見你,就會提醒你做事;別只讓手機提醒你滑手機。
二、窮不是罪,裝窮才要命;富不是恩賜(富足),裝富才可笑(匱乏)
我認識的創業者,往往不是缺資源,缺的是「說真話」的勇氣。內心富足的第一條,是承認今日配方還不夠好、腳本還不夠順、收支表還沒攤平。凡事要命之處,不在於「沒有」,竟在於「不肯如實面對沒有」。
我賣康普茶、做健康內容,有好幾次也想過「乾脆買廣告把人塞進來」。後來我照鏡子,問一句吐溫式拷問:「妳要在明天早上誇讚自己的只有轉換率,還是也能誇讚妳今天沒有說謊?」前者能讓帳面好看幾天,後者能讓心住得久。
操作建議(真話演習):
- 檢查你的文案裡有沒有「神奇」、「奇蹟」、「立刻」這類會讓你半夜睡不好的字;每刪一個,你的枕頭會軟一點。
- 交代限制條件。你說「這個方法需要連做 21 天才見效」,多半會掉一點流量;但留下來的,是真觀眾,不是觀光客。
三、別把幸福交給外包商,也別把痛苦交給演算法
演算法是全球最盡責的八卦鄰居:對方家裡吵架,它第一個知道;你剛剛多看了三秒瑜珈影片,它就立刻推薦二十個瑜珈老師,順便提醒你肚子有福相。
內心富足,從奪回遙控器開始。
我規定晚上十點後手機一鍵黑白,因為灰色不會叫你「再看一集」。我把社群圖示全塞進資料夾,命名「下班後再說」。我把創作流程寫成 SOP,因為 SOP 這三個字,比靈感可靠得多。
操作建議(奪回遙控器):
- 設「灰階模式」+「首頁空白」兩件套;你的手指會減少自動滑行一半。
- 內容創作用「固定板手」:每週一固定發「健康小事一樁」、週三「熟齡單身的快問快答」、週五「四維健康一分鐘」。格式固定,腦袋才有空去創新。
- 把「靈感」當工作下游,不當上游。因為上游是閱讀、散步、觀察、訪談;靈感只是水輪機的葉片,不是水源。
四、窮忙的人追時間,富足的人調價值
你若一早醒來先想「今天要贏誰」,那一天大半就沒救了;你若先問「今天要對齊那三個價值」,你會驚訝:原來忙與亂只是沒有排序的價值。
我的三個價值:真誠、創造、健康。
- 真誠:今天的影片是否說了我真的相信的話?
- 創造:今天是否有一個新角度或新試驗?
- 健康:今天是否對身體、心理、社會、數位這四格各做了一點維護?
操作建議(價值當日幣):
- 早上先寫「價值兌換表」:把今天三件事對應到三個值。做完一件,劃一刀。不完美也算數。
- 晚上做「價值盤後」:若偏了,明天微調,不懲罰。
五、心流不是仙丹,是工程
人人都說自己「一忙就沒時間」。我說:時間沒少,是摩擦太多。
把任務切成能「滑過去」的小模塊,心流就會像春水一樣自己來。
我寫腳本,先不追「天才開頭」,我先做三步:
- 列出核心句(觀眾看完要帶走哪三句);
- 設三個段落轉場笑點;
- 把拍攝清單寫成鏡頭語言(近景/中景/俯拍)。
等我開始拍,已經不用跟拖延症摔角,因為我要做的不是「完美作品」,只是想要完成一套「低摩擦流程」。低摩擦就會順,順了就會專注,專注久了就會快樂。快樂久了,旁人看起來就像天賦。
操作建議(低摩擦工程):
- 任務三欄表:困難點|可控調參(時間塊、難度、工具)|回饋頻率(每 25–50 分鐘一次)。
- 一次只調一個參數,像DIY櫃子的螺絲,一顆一顆分次轉;別想一次鎖緊。
六、把安全感放在能重來的地方
世上最貴的保險,是用別人的掌聲當抵押。我把安全感放在可重來的流程:
- 產品:配方 > 測試 > 回饋 > 迭代 > 存擋;
- 內容:腳本 > 拍攝 > 剪輯 > 封面 > 上架 > 回顧 > 存成模板;
- 財務:固定時間記帳、固定比例撥備、固定頻率檢討。
當流程穩,心就不跟著數字的起伏翻船。你不必每次都贏,但你要每次都能重新啟航。 這句話,值千金。
七、三個幽默的自救裝置:遇險時先拉這三根繩
-
句點保命
當腦中小劇場要暴走,先打一個句點,讀出聲:「今天就到這。」比起再寫三段檢討,句點常常更有療效。
-
反向清單
列出「我今天沒有做的十件蠢事」。例如:沒有和陌生人吵架、沒有連刷三小時短片、沒有把肚子交給炸雞。你會發現,你其實活得挺負責。
-
小丑觀眾席
把自己想像成觀眾席上的小丑——不是自嘲,而是提醒:任何難堪,放在一星期後都變段子;任何段子,今天先拿來當解藥。
八、四維健康,別只顧身體那一格
富足不是把身體練成雕像,然後把腦袋放在衣帽間。
- 身體(Body):每天 20 分鐘戶外走路,別在螢幕前完成你的一萬步。
- 心理(Mind):10 分鐘靜心或呼吸,讓腦袋像船鍍一層蠟,少沾髒水。
- 社會(Social):每天說一聲真誠的謝謝,最好是說給那種你平常忽略的人聽(超商店員、清潔員、合作的剪輯手)。
- 數位(Digital):晚上十點後灰階+關通知,讓你的夢別被推播剪接。別把四格當四課;把它當四條船纜,同時繫住你的小船。你會發現,海浪還在,但船穩了。
九、富足不是那一張張美照,請把照片活出一個流程
我們的時代會教你「拍出像樣的生活」,我主張反過來:做出經得起拍的生活。把每一個可重複的好日子,寫成可複製的步驟,像早晨的三件事、工作前的兩個熱身、晚上的一段留白。
做久了,照片只是副產品;你根本不再需要它證明什麼。當然你還會拍,因為美值得被記住,但不是為了說服誰,而是為了存檔你親手做成的好日子。
十、幾句能放進口袋的幽默結語
- 若非必要,別把你的心交給別人的讚數養。那是一口永遠吃不飽的井。
- 做人可以窮一陣子,但別窮到連一句真話也說不起。
- 幸福其實不貴,它只討厭被分期。你若肯每天付一點現金(時間、注意、誠實),它就願意長住。
- 船在河上不是為了比快,而是為了知道河往哪裡流。你若知道方向,慢一點也有風。
- 內心富足,不是裝滿,是裝得下。裝得下他人、裝得下失敗、也裝得下明天的你。
給行動派的人「一週試航計畫」
Day 1(奪回遙控器)
- 手機改灰階、社群進資料夾、桌面只留三個工作 App。
- 設定本週單一比較項:「固定輸出節奏」。
Day 2(價值兌換)
- 寫下三個價值:真誠、創造、健康。
- 對應今天三件事:一支 60 秒短片、一篇 300 字心得、一段 20 分鐘散步。
Day 3(低摩擦工程)
- 把明日任務拆三塊,每塊 50 分鐘,中間休 10 分鐘。
- 準備好拍攝清單與腳本轉場點。
Day 4(真話演習)
- 把文案裡的浮誇字刪掉三個,補上限制條件一句。
- 給觀眾一個「小而確實」的承諾,像 7 天挑戰。
Day 5(心流觀察)
- 記錄哪一段時間最容易忘記時間,把明天的重任安排在那個時段。
- 調一個參數(難度或時間塊),別同時全動。
Day 6(四維維護)
- 身體:戶外走 20 分鐘。
- 心理:靜心 10 分鐘。
- 社會:發一則真誠感謝。
- 數位:晚上十點後關通知。
Day 7(盤後與段子)
- 寫三件做對的小事。
- 把本週最狼狽的一幕,改編成 100 字段子,留給未來的你笑。
結語備忘
和昨天上一版的你相比,連結自己的記憶點。把兩天並讀,你會得到兩把鑰匙:昨天的鑰匙打開「腦內劇場的幽默」,今天的鑰匙打開「現實世界的直球」。兩把都帶著,人生就很難沒樂子。接下來直接上線測試內心富足的轉換!幸福從來就不是世界給的,真的是從你內在長出來的。

